红楼之沧海横流_红楼之沧海横流_7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红楼之沧海横流_73 (第2/3页)

扬州将林黛玉接回了贾府,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林家的那笔绝户财?现在好不容易要熬死林海了,谁知却出了兵部的调令勾着他,他难道就得放这钱财白白离去吗?
  失去财产虽然痛心,可是不遵从兵部之令形同临阵脱逃,那可是要砍头的罪过!
  贾赦咬了咬牙,还是只能暂时舍弃了林家这一边的事。他想的倒好,林黛玉回了老家又怎么样?林家的亲戚死的不能再死了,她总得再回京城来,只要她回来了,那林家的家财早晚还是他们大房的,林黛玉只要不跑,这钱财就跑不了。现在他也只能这么安慰着自己了。
  派遣心腹奴仆陪着林黛玉南下,贾赦咬牙切齿地等着出兵北伐。
  天气越来越凉了,按理说这时候不是出兵的最好时节,可是在朝廷的运转之下,所有的事情都已准备就绪。京畿大营将全数参战,赵、魏、齐三地之兵也已经枕戈待旦,北疆的军马都摩拳擦掌,还有从全国调集来的军马,已然渐渐汇集到京城附近。
  为了北伐,除了运输用的辅兵,光是战兵兵部就调动了四十万之众。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不成功便成仁!战胜则一战而定天下,战败那么情势会比城下之盟的时候还要凄凉。
  京城的将军们都很乐观,他们很清楚现在大靖的实力,绝不是北蛮国可以阻挡的。可是那些随军出征的勋贵们却一个比一个腿软,那可是战场啊,可没人知道他们这些纨绔子弟都是谁,万一被敌人砍上一刀,射中一箭,岂不是……
  他们早已不是开国之时英勇善战的武将了,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膏粱。所有的武将都想着如何立功受赏,他们却只能想着如何逃避祸殃。也不知这些勋贵的祖先们地下有知是个什么感受,江源看到他们那铠甲都穿不整齐的样子,只留下一声冷哼。
  ☆、第八十六章 四面围北蛮无出路那牧哲部落会王庭
  早在江源前往北疆巡查的时候,整个大靖就已经进入了戒备的状态。所有通向边关方向的关卡统统是许进不许出,而司徒晟麾下的所有探子则全部出动,抓捕一切可疑之人,坚决不放过任何奸细。
  北疆的边军已然拉起了防线,禁止任何人跨越长城进入北蛮。向张垣城这样的通商之地的商人已经换成了准备好的探子,不但不会泄露消息,还能帮助边城监视来往人群,不放过可疑之人,因此北伐的讯息并没有被传到关外。
  本来带不带勋贵上战场都是可以的,不带也不差他们那么点儿人,带了也只能当是在带累赘。可是江源还是建议司徒晟将京城居住的所有勋贵都带在身边看着,以防他们趁着北伐之机,勾结皇宫里的太上皇或者被囚禁的忠顺王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世家那边一直有林钧看着,想闹出什么事端,且看林钧的刀到底利不利!而勋贵……江源微笑,他就不信这群人会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一次出征,司徒晟就没打算要速战速决,对北蛮国的战争绝对不是立竿见影,一战而成的,至少要数年才能全部完成。与国内战争不同,像是三藩之乱,只要杀死抓住三个藩王和他们的家属,再击败他们的军队,那么三块土地上的人民立刻就会投降。因为他们都是靖人,没有什么仇恨,可是北蛮就不一样了。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这让靖人和北蛮人没有任何相同之处,这让靖人以复仇的姿态进入北蛮之后没办法迅速入主,哪怕将所有的军队全部击败也没有用。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最笨拙,实际上却最聪明的阵型来对付北蛮国,他要用手中的四十万大军联合边地的郡兵将北蛮笼罩进一个硕大的口袋,让他们无法逃脱出去。
  这排兵布阵看起来确实有些古怪,完全是反兵法常规的。
  齐国之兵以及从各地抽调的将士联合辽国当地的兵丁封锁了整个东部防线,完全遏制住了北蛮东进的道路,令其无法向东进入辽国地区。
  北疆的防线由北地的部分边军组成,他们要坚守长城以及附近的雄关,不得让北蛮大军入关一步。全线封堵住北蛮国南下的道路,令其无法通过北疆进入中原地区。
  而西域那一侧,从甘肃的嘉峪关开始,就有北地的边军和赵魏两地的军队加以遏制,在北蛮国和西域诸国之间硬生生切割出一条防线来,将北蛮通往西方的通道完全断开。此处的防线其实并不算长,但论起驻守的人员却是三条防线之中密度最高的一条,足足有十万将士扼守在此。
  西域一线不同于其他的两边,它是会腹背受敌的,不但要防止北蛮国的人向西溃逃,进入西域,还要留意西域诸国这一边,不能让北蛮国在西域的盟友冲击防线,帮助北蛮的军队外逃。因为两侧都要防备,而且并不是站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驻扎,因此任务相当艰巨,可谓困难重重。
  东、西、南,北蛮国三个方向的边境都被靖军彻底封死,只留出了北侧而已,看起来倒像是兵法中的围三阙一,实际上却是完全的封堵。
  北蛮国的北侧是什么地方?那里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北部,是北极圈的范围。那里四季冰封,寒风刺骨,只有毛皮厚重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人根本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就算携带着毛毡都会冻死在那里。
  听月氏人的介绍,这些年来西伯利亚那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