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湖上_第六节 寻找范蠡与西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寻找范蠡与西施 (第1/2页)

第六节 寻找范蠡与西施
  渔人们,特别是年轻渔人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你追我赶地冲向松竹相间,花果映衬的蠡山,追寻范蠡与西施的遗踪。
  路上,周生法给年轻渔人们介绍说:
  “这蠡山,还有一个名字叫赤山。他虽然从龙寿县划归到了沅江县,沅江县划归到了益阳地区,但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依然沿袭龙寿之源,秉承常德之脉。”
  他们首先来到了千古传闻的发源地范蠡庙,又叫蠡山庙,他坐落在赤山西汊湖中的一座岛上,岛中有岛,岛中有湖,人称“蠡公岛”,全岛面积不过30来亩,山顶高出水面40来米,满山苍林翠竹,奇花异草。
  雷红菱对大家说:
  “我看过《龙阳县志》,上面记载‘蠡山庙,在县东赤山,祀越相范蠡,故称范蠡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吴王夫差领兵打败了越国,并把越王勾践囚禁为奴。越国名将范蠡为了复兴越国,忍辱负重,随同越王前往吴国,在极端危险和困苦的条件下,为越国的重振出谋献策,劝越王卧薪尝胆,广集人才,经过近20年艰苦奋斗,重振旗鼓,一举击败了吴国,范蠡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
  王萍说:
  “可是,正当越王大庆胜利,大封功臣时,范蠡却不辞而别。他认为和君王为伴,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便带着爱妻西施云游五湖之后,选择在洞庭湖中的赤山岛长期隐居,过起了平民生活。”
  杨光明说:
  “由于范蠡曾在赤山隐居,后来便把赤山称为蠡山,把邻近的目平湖称为蠡湖。”
  雷红菱说:
  “《龙阳县志》还记载:‘赤山,县东一百里,跨沅江。其源为赤沙,故名赤山,唐天宝年中改为蠡山,山有范蠡庙’。这里讲的赤沙,就是我们龙寿县里的太白湖。”
  王萍说:
  “太白湖是因李白游赤沙而得名。唐朝诗人牟融有一首名为《过蠡湖》的诗,我记得前两句:东湖烟水浩漫漫,湘浦秋声人夜寒。”
  雷红菱说:
  “后面的几句我记得:风外暗香飘落粉,月中清影舞离鸾。多情袁尹频移席,有道乔仙独倚阑。几度篝帘相对处,无边诗思到吟坛。”
  王萍说:
  “红菱姐的记忆力真好。这首诗里的蠡湖,就是我们面前的目平湖。唐代诗圣杜甫的《咏蠡庙》诗中也有‘殿角插入赤沙湖’之句。”
  雷红菱说:
  “《龙阳县志》刊载了历代诗人杨宣、吴珍、罗时升、刘昌臣、陈一揆、王为恒、周宗法等多人游蠡庙,过蠡湖的诗篇。”
  王萍说:
  “红菱姐你就来个现场教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些诗吧!大家说好不好?”
  年轻渔人们齐声回答:
  “好!”
  雷红菱说:
  “教学我不敢。其中有两首诗很美,我很喜欢,记在了脑海里。现在我背给大家听吧!第一首是杨宣的《蠡山庙》:‘游遍江湖到赤山,波遂四境隔尘寰,身居宇宙清虚外,栋倚烟霞紫翠间。富累千金争似隐,功高一世不如闲。千年庙祀崇余韵,企仰高风杳莫攀。’”
  王萍说:
  “嗯!这首诗真美!还有呢?红菱姐继续背呀!”
  雷红菱说:
  “第二首诗是吴珍的《蠡山遗庙》:‘相越功成即弃业,五湖风月一舟轻。全身自得鸱夷趣,富产还闻猗氏名。长颈昔甘同患难,细腰岂爱共轻盈。赤山庙貌崇明哲,千载何人与抗衡。’”
  王萍说:
  “最权威的记载还有《一统志·注》引《寰宇记》:范蠡游此,故名。”
  谈笑间,渔人们一路游览了范蠡庙、西施庙、范蠡与西施合葬墓等遗迹。还远眺了蠡山四周的蠡公湖,胭脂湖。
  杨光明站在范蠡庙,手指蠡公湖介绍:
  “那蠡公湖为范蠡划船游玩的湖面,那胭脂湖为西施淋浴、梳妆的地方,因胭脂水落入湖中而名。胭脂湖中有梳妆台、玉簪岛、裙边崖、霞披等名胜古迹。都是为怀念西施而取的名字。”
  雷红菱举目四顾,内心感叹:范蠡隐居的这块地方果然是人间仙境,湖水碧波荡漾,有的清彻见底,有的绿草如茵,水中鱼虾成群;四周茶山叠翠,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