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红楼之沧海横流_32 (第4/5页)
周岁的外甥取了名字——江煊,煊是作名声大、声势盛、温暖绚丽来讲的,此字用的是火字边,正是司徒晟给儿子的排辈,取这个名字代表他将江煊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也预示着他和表弟江源的关系要比众人猜测的还要好,里面的含义赴宴的群臣怎能想不到? 没想到太子殿下和江源的关系竟然如此亲近,说是推心置腹也不为过,一些打算离间二人的家伙不由想打退堂鼓,顺王的脸色则更加精彩。 无论在场众人想的是什么,这场宴会都带给了他们不少新的认识,总算没有白来这一次。青年从头到尾也没找到机会与江源交谈,不过他还是留下了自己写的一本策论投献,只盼江源看过之后能对他有个好印象。 夜晚,江源自己把自己关在外书房里面怄气,今天顺王竟然敢给他下套当着众位宾朋的面让他下不来台,虽然当时他好似不在意,其实内心深处相当的火大。 没想到最近遍及全国的世家勋贵大战还没让这位顺王殿下焦头烂额,竟然还有闲心来他家里惹他心烦,很好……江源眯起眼睛,太好了,看样子得给这位顺亲王多找点儿事情做做啊…… 心里想着事,他顺手拿起一卷书桌上的卷册来看,这里不是他放着机密文件的内消遣、自娱自乐或者看一些投献书册之类的地方,桌子上的卷册是一些文人官员送来的诗词歌赋策论文章,没什么要紧的东西。 靖朝刚刚兴起科举,毕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科举渐渐变为主流,但是举荐也是继续纯在的,科举和举荐谁也没比谁高级到哪里去,也没什么高下之分。江岩的儿子江宁就是被举荐为官的,当初于刑部做了员外郎、主事,现在已经在边关做道员了,名义上是负责督查粮道,实际上则另有重任,等到这一任官员做完就可以光明正大升为刑部侍郎了,可谓前景光明远大。举荐和科考并行,也就导致了“投献文章”这种行为的产生。 上一世的唐代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无论白居易也好孟浩然也好李白也好,当年都有做过投献的事,送上自己的作品是为了能让名士高官看到自己的才能,能够举荐为官好施展抱负,实在不是什么坏事。 靖朝的投献不止包括文士还包括了一些位卑的小官,他们自认为富有才华,可是却位卑职小,或被上司狠狠压住,难以施展抱负,因此才向重臣投献,渴求能被举荐给皇帝或者太子一展才能。故而江源自从当年被封为了冠英侯之后就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文章,有的写的不错,他也会甄别之后举荐给司徒晟选用,有的则完全不行,他也就当个乐子用来派遣时光。因为真的有通过向江源投献而让太子殿下重用的人存在,所以这几年他收到的文章书册是越来越多,不过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路野有遗贤,草莽多壮士,这里面还真的有不少人才,还是耐着性子看看的好。 翻开书册,第一页两个字映入眼帘——“五策”。这两个字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独具韵味,却不是名家的气象,倒是颇有些书生意气。 翻开下一页,上书“农策”二字,再向下看“盖神农辨百草,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授民农时;舜命后人,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安民之要,首在教之。”就这一句就让江源打起了精神,坐直了向下继续看去。书后系统的总结了农牧经验、加工贮藏之道,着重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精耕细作,防旱保墒,轮替耕作,保证土地肥力。而且文中提出要改变农民百姓对于粮食的看法,推广麦子的种植而减少黍米和粟米的,增加粮食产量更好的应对饥荒。靖朝还是有不少人家种植黍米粟米的,可是黍米粟米产量低,远不如麦子,如果能够推广麦子,食用面粉,确实能够更好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农策上只是大略的写了一些作者的看法,一看就知道还有下文,不过书册页数有限没办法全篇搬上,只能大略涵盖一下而已,可就这么一些大略的看法就可以知道这位作者绝对涉猎过农家甚至墨家的学说,而且相当有见地,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再向下看,“农策”之后就是“水策”,内里又分为河道和渠道两个部分,河道讲的是如何防患水灾,从河道的形势、防患水汛,工程结构甚至计算方法、管理制度等等一一加以说明。而渠道部分则说明了如何设计水渠、斗门如何配水、官员如何监督检查、发生事故又怎样修理等等,精彩之处一点都不逊色于刚才的农策。如此看来此人并不拘泥于农学,对于其他事务也颇有涉猎,这就不只是一般二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