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红楼之沧海横流_32 (第5/5页)
了,这人绝对是个人才! 既然书名五策,除了农策水策当然还有剩下的三个章节,分别为商策、民策和军策。 商策讲明如何在发展商业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商业,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细化,如何合理税收,怎么才能保障对外的贸易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做到富国而不乱国。民策强调了设置乡老辅助管理百姓,调解民间纠纷,普及基础教育,减少迷信。军策提出怎样设置兵役,如何系统募兵,民间丁壮要做到每年至少接受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军。 翻看完最后一页,江源合上书册长舒了口气,此人见解独辟蹊径,擅长设立制度进行管理,表面上好像农家或者墨家,其实这些都只是他的手段而已,此人真正重视的必然是法家!不过现在早过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倒是有些百家融合的意思。江源自己就曾涉猎儒、道、法、墨、兵、纵横等等学派的思想,对这位“兼儒墨,合农法”的作者不由大感兴趣。 仔细翻看册页中的说明,这本五策的作者名叫林钧,祖籍苏州,世代书香。他还有个亲戚大为有名,正是现居扬州的巡盐御史林海! ☆、第四十七章 酬壮志翰林郎投书试才能冠英侯问策 林海,字如海,祖籍苏州,生于世禄之家,书香之门,文举探花出身,历任翰林、御史、知府、巡盐御史之职,曾经风光无限,意气风发,可惜现如今却过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这位林如海林大人从血统上来算还是投献之人林钧的亲叔叔。 林家不是什么世家,在靖朝之前虽然也传袭了百余年,但一直都是耕读之门,家中有一些田产,子孙也读过几本书,能写一些诗词文章,却没出过什么官宦之人。到了高皇帝举事的时候林家看准时机也参与其中,一路捐钱捐物,出谋划策,在大靖开国的时候积功封为了侯爵。按理来说林家也可以算是勋贵了,应该还有爵位来着,可惜不是。当年林如海的爷爷作的一手好死,直接就拖累了子孙后代。别人家最多也就闲着没事养几个清客便算了,可这一位一兴奋学起了战国时的孟尝君,仗着家中积攒的钱财恨不能弄出几千几百的食客来,能不遭皇家忌讳吗?太宗皇帝一怒之下借口他献于宗庙的酎金不纯,是为大不孝,差点就直接就把他给夺爵了。朝中重臣挨个劝告才拦下了太宗皇帝,可林家到了林如海父亲那辈爵位就到头了,至此林家最多算是家境富裕一些,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了。 林如海的爹林壑虽然爵位只有芝麻绿豆那么大一点儿,但是好歹家中有祖上留下来的百万之财,过得三妻四妾富贵荣华,也算是度过了美满幸福的一生。可问题出来了,林壑生于富贵之家,按着勋贵们的规矩早早的就有了房里人,结果正妻还没进门呢就闹出来个庶长子,他的岳家也是豪门大族之人,若是闹得太过难看那这亲事也就完了,林家的声誉也要遭受打击。所以这个林壑连着那位侍妾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给丢到了苏州老宅那边,也不在族谱上登记长子的姓名,而且一分钱也不给老宅那边,完全不管他们娘俩的死活。 那侍妾本来想着生了儿子能够正式开脸成为林壑的姨娘,没想到姨娘没当成,反而要带着个拖油瓶被赶到苏州,她心一横,干脆连儿子也不要了,直接找了一户富商嫁进去做了妾室。这个还是婴儿的林大公子林沂没死在苏州老宅还真是万幸,他凭借着老宅里的藏书连蒙带猜竟然也学得了不少学问,到得他十几岁的时候林壑就一命呜呼了,那位正妻目光短浅,怕他来争夺林家的家产,不许他拿家中的金银,只准他带走老宅的几箱子藏画。 林沂完全依赖自学,因而才学有限,不足以科举为官,倒是他得来的那几箱子藏书培养出了自己的儿子林钧。林钧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名师的指点,虽然才学出众,但是科考之中就处处吃亏,把握不住脉络,二十多岁才考上二甲进士,可名次上却相当惨淡,到得现在还只是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因此才有了这投书进献之事。 依照他当初科考取得的名次,熬上一辈子怕也未必能熬到中枢,弄不好连个地方上的主政官员都没得当,到告老还乡那天能混到五品官就算不错了,那不是一身的才学都要枉费吗? 林钧知道他这样的情况若想要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就得有人举荐才行,而这举荐的最好人选就是身为太子心腹的江源。他很清楚江源与林海之间的仇怨,所以特意留下投献之书,又在其中详细说明了自己和林海之间的关系,希望不要被林海过去的所作所为连累,能够为江源所举荐。